主页 > 新闻动态 > 技术文档 > 文章内容

液晶拼接,小间距LED显示屏,DLP拼接显示效果对比

从显示效果看,三大拼接技术的优劣
对于用户而言,显示设备的终效果是核心的选购标准,而不同的显示技术在效果上肯定有一些优劣的差异,具体请见下面的表格:
门类 小间距LED显示屏 DLP拼接 1.8毫米无缝液晶
亮度 很高 略低 适中
对比度 一般 一般
分辨率(ppi 一般 很高
反应速度 很快 很快
色彩范围 高色域 视光源而定 视光源而定
色彩分辨率 一般 一般
刷新频率 很高
点缺陷 一般 极少
耗材和显示核心寿命 较长 一般 很长
单元厚度 超薄
光学污染与视觉舒适性 一般 很舒适 舒适
环境光反射镜面化程度 较低 略高
亮度方面看,三种拼接技术都不用担心不够用。虽然亮度是DLP拼接单元的弱项,尤其是在用LED和激光等长寿固态光源的产品,亮度瓶颈还很明显,且亮度提升与成本提升成正比,但是在大多数应用场合中,DLP拼接亮度依然满足基本需求。反倒是亮度高著称的小间距LED面临过亮问题——小间距LED的一个主打营销技术既是“低亮度”。相比而言液晶在亮度水平上显得更为适当,适合超大显示画面应用。
对比度指标上,小间距LED是高的,DLP拼接单元和液晶相比差距不是很大。而从需求端看,三大技术的对比度都超过实际显示的需要和人眼的分辨极限。这就使得对比度效果上,三种技术画面优劣更多取决于软件的优化,而非硬件上的极限值。
分辨率(ppi)指标上,虽然小间距LED一直在突破,但是依然不能和DLP拼接、液晶拼接抗衡。目前在55英寸单元上能够实现2K普及的只有液晶,未来有希望能普及4K的更只有液晶。对于小间距LED而言,更高的像素密度意味着稳定性设计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像素间距下降50%,背板密度提升4倍。这是为何小间距LED已经突破1.0、0.8和0.6的瓶颈,而真正大量应用依然只有2.0、1.6、1.2这样的产品的原因所在。此外,值得提醒的是液晶具有的像素密度优势的“实际价值也不是很明确”,因为用户很少需求那么高的像素密度。
无缝时代高端称雄,三大视频墙技术优缺比较
反应速度这个指标主要针对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这是液晶显著的弱项之一。而对于其他两项技术基本没有视觉上可见的反应速度不足。液晶的拖尾本质不是因为液晶的反应速度低于肉眼的极限,而是因为画面中的运动元素在距离推移上导致的延迟叠加。这一原理决定了反应速度上的劣势,也并不显著影响该产品在多数客户需求中的应用——大屏视频墙大部分市场需求都不以运动效果为核心。
色彩范围这个指标一般不是拼接墙产品关注的方向。除了广电等应用场所比较重视外,对于色彩还原范围的需求,拼接墙市场从未严苛过。从比较角度看,小间距LED是天然的广色域产品。DLP拼接和液晶则取决于采用何种的光源。
色彩分辨率指标是色彩范围在对比度指标上的实际观看体验,代表了显示器终还原色彩的能力。这个指标的测定没有量化的方法。但是,整体上,小间距LED凭借色彩和对比度的双重优势,必然是优的技术,DLP拼接和液晶拼接比较,液晶更好一些。
刷新频率是有效抑制屏幕画面闪烁感的关键指标。LED屏的刷新频率一般都很高,DLP也可以达到60-240HZ的水平,液晶多数是60-120HZ的水平——都超过人眼分辨极限。
点缺陷是指显示设备出现坏点、亮点、暗点和色道的概率,这方面DLP拼接几乎难以见到点缺陷,液晶产品也可以控制到极好的水平。相比而言,有效控制点缺陷是LED屏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尤其是随着像素间距的缩小,控制难度成几何级数增长。
耗材和显示核心寿命指标,主要是指LED屏的灯珠与背板、DLP的光阀与光源、液晶的屏体和光源——这方面液晶的寿命优势为明确,整体可达10万小时;DLP拼接光阀可达10万小时的寿命,但是汞灯、LED或者激光光源的寿命则分别只有几千小时、几万小时和两三万小时;LED屏的灯珠个体差异性和背板的稳定性问题决定了这类产品单个拼接体之间的寿命差异比较显著,个别单元可能很快需要更换,但是在较为理想的指标小LED屏也可达到数万小时的寿命。
单元厚度方面,液晶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一直在进步;DLP拼接的背投技术则是天然的弱势,且进步空间不足;小间距LED目前虽然已经超薄化,但未来的进步空间亦不是很大。
光学污染与视觉舒适性方面,液晶主要是指炫光和高频蓝光;小间距LED则是过亮和高频蓝光问题;DLP拼接的背投影则为舒适,更适合长期观看。
环境光反射镜面化程度方面,液晶的屏幕表面镜面化为厉害,可拥有明确的灯光或者窗户反射影像;DLP单元虽然也是平面屏幕,但是却因为采用树脂材料,镜面化要弱一些;小间距LED的表贴工艺使得其表面,并非简单的单一结构,进而大程度破坏了镜面化趋势,小间距LED是天然的没有镜面环境反射的显示技术。